判断的概述说课稿
教学理念: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们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
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因此在我的教学理念中第一点
就是立德树人。其次是生长教育。生长源自于自我突破,而教育则使其成为可能,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立足于员工真实的情境和他们真正的需求,以
此来激发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欲望,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达到素养的
认同。最后是以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引导学
生自主探究学习。
那么接下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方法策略、学习评价、板
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 从宏观上看,本课选择于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学
习“逻辑与思维”,目的是帮助员工认识科学思维的重要作用,掌握科学思维的
基本要求,提高科学思维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科
学思维的必要条件,形式逻辑要求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掌握演绎推理
方法。因此,本课在整本书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掌握科学思维不可或缺的重
要一环。
2.从中观上看,本课位于《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而明
确概念、准确判断、正确推理,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
而推理则是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因此本课是对前一课准确把握概念的运用,
更是后一课掌握演绎推理的前提,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3.从微观上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
形成判断。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主要
介绍判断的含义与特征,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类型的判断。本课共设两目内容:第
一目是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第二是判断的表达与类型。通过本课学习,员工能够
正确运用判断并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形成科学精神,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员工,从知识结构上看,在学习本课前,员工
通过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的学习已经对逻辑有所了
解,这为本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且高中生处于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思
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也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但是总体而言,高中生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阶段,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
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思维方式还没有发展
成熟,不能完全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于如何作出正确判断,形成正确认识等乏理
性认识,所以需要学习形式逻辑知识,实现日常“自发”思维向“自觉”逻辑思
维的转换,以逻辑思维去反思日常思维,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于教学内容以及学情的分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为切入点,使员工能够了解我国的国情,
认同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科学精神: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判断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发扬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正确运用判断,全面认识事物,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参
与社会实践。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判断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放在
判断的基本类型。那么我是通过党的对二十大报告中的五个必由之路的分析,突
破教学的重点,使员工明确判断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小组任务,让员工找出不
同类型的判断,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四、方法策略
那么在本课中,我采取的是议题式教学,围绕议题“学二十大精神探思维判
断”设置教学活动,采用的活动组织方式是情境+任务+活动+评价的组织模式,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教学情境,课前布置小组活动任务,设置课堂教学活动,明
确教学任务,并设计了针对员工课堂活动的评价量表,让员工在“讲、思、行”
的任务驱动下,来进行一个学习目标的达成。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课前的部分,我将员工进
行的分组,请员工为小组为单位课下收集有关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相关资料,增强
对党的二十大的了解,从二十大报告原文中找出不同类型的判断,课上与同学分
享。给予员工充分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空间。接下来是我的课堂教学环节,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
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大会。以二十大引入课堂,
展示二十大报告有关五个“必由之路”的论述,让员工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从
对五个必由之路的合作探究中明确判断的含义与特征以及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
标准是社会实践,使员工认识到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得出
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视、始终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
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接着通过分析中国式现代
化的五大特征探究判断与语句的关系,引导员工得出结论,既判断是语句的思想
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然后邀请员工分享课前小组活动中寻找的二十大
报告原文中不同类型的判断,分析判断的基本类型。
五、学习评价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指出:“评价
要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员工解决情境化问题过程和结果。”
那么在涉及到本节课的评价量表的时候,我既有涉及到讨论过程和分享交流等过
程性评价维度,也有涉及到关于任务达成等结果性评价维度,争取做点两者的统
一。同时我也根据我们学科核心素养的不同水平进行了等级的划分,来对员工进
行一个全面的学习评价,以达到科学评价有激励有导向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就是一节微型教案,能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我的板
书设计力求做到突出重难点,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通过板书设计能够使员工直
观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抓住本课学习的重点。
判断的概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内容。教材主要
介绍了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具体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进行
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主要介绍判断的含义与特征,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类型
的判断。本框题共设两目:第一目是判断及其基本特征,第二是判断的表达与类
型。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学习,员工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
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养成科
学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精神,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
二、教学思路
本框介绍判断的含义和特征,判断的表达与类型。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切入
点,围绕总议题:学二十大精神探思维判断,设置教学活动,从对二十大报告中
的五个必由之路中理解判断及其基本特征;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探究在懂得
判断的表达与类型。具体设立以下议题:
总议题:“学二十大精神探思维判断”
分议题一:从五个必由之路探究判断的基本特征
分议题二:从中国式现代化探究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对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 对于“判断的概述”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政治认同:以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为切入点,使员工能够了解我国的国情,认
同并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科学精神:通过比较判断的不同类型的特点,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发扬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正确运用判断,全面认识事物,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参与
社会实践。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判断的基本特征
2.难点:
判断的基本类型
五、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漫画导入。
那么,判断是怎么构成的?有怎样的逻辑特征,又有哪些类型?判断的类型依据
怎样的标准划分的?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和目录——判断的概述
第一部分:判断的含义及特征
【议题一】从五个必由之路探究判断的基本特征
【议题情境】以党的二十大导入课堂,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
次十分重要大会。展示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重要论述。
【议题活动】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五、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请员工自由谈论探究判断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引导员工,总结使用判断的原因与
含义,并请员工结合判断的含义,分析以下三句话中哪些是判断?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
3.如何理解党的二十的主题?
通过对以上语句的判断,请员工结合教材,尝试探究判断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教
师总结。
【议题活动】结合对五个必由之路的探究,使员工认识到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至关紧要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倍加珍视、始终坚持,
咬定青山不放松,引领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由此明确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社会实践。
【议题活动】设置一个综合探究,巩固所学知识。
看到某个小镇山清水秀,小李问道:“你们有何感想?”
小张说:“这里的人有环境保护意识。”
小赵说:“这里没有污染环境的企业。”
这里,小李既没有肯定什么也没有否定什么;小张的话表达了一种肯定;小
赵的话表达了一种否定。
材料中谁说的话是判断?你是如何理解的?小张和小赵的话都是真判断吗?
【设计意图】以党的二十大为教学情境贴近时政,引导员工自主探究判断的含义
与特征。
【议学结论】
1.原因:认识事物,必然会对事物作出判定,或者肯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
什么关系,或者否定它们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认
识活动中,就使用了判断。
2.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3、判断的基本特征: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判断有真假之分。
4、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社会实践
(1)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2)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3)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部分: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议题二】从中国式现代化探究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议题情境】展示中国式现代的五大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
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议题活动】设置问题:结合材料,我们应如何表达判断呢?并请员工分享课前
小组活动中寻找的二十大报告中,不同类型的判断。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究以及对课前小组任务的分析,引导员工探
究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议学小结】
(一)判断的表达
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
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
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
系。
(二)判断与语句之间的关系
(1)有些语句表达判断,有些语句不表达判断。
①表达判断的语句有陈述句、反问句、主谓结构的感叹句和偏正结构的感叹句。
②询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的询问句不表达判断
(2)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3)同一个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三)判断的类型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直接由概念构
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
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
言判断等。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作业
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并课下寻找有关对判断错误运用的幽默小故事,下节课和同
学们分享
九、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讨论和探究,引导员工把握判断的表达和类型,让
员工明白不是任何语句都可以表达判断,同时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发现自己的
不足,培养员工团队合作能力和习惯。所以需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突出学
生的主体地位,力求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